作文载体话题

《赵州桥》第二课时反思作文

本文已影响 5.42W人 

今天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因考虑第一课时对“雄伟”引导不清,所以根据学情在第一个环节回顾围绕“雄伟”时设计了以下环节:大家一起回顾交流可以抓住哪些关键词来说“雄伟”——借助关键词指名说“雄伟”——播放介绍赵州桥的视频资料,在播放视频资料时其实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赵州桥的独特设计,理解其“创举”。但又不仅仅拘泥与此,希望打破常规意识在巨大反差中加深围绕一个意思说具体的方法,并以此鼓励学生提高自信:

《赵州桥》第二课时反思

“同学们,今天汪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名主持人来说说赵州桥的雄伟,想听吗?”

孩子们的反映如我所料,不论是好奇或是选择躺平做听众的,这都是很不错的选择,“愿意”孩子们拖着长长的童音回答我。

视频播放之后,我问孩子们:“觉得她讲的怎么样?”“非常好!”又是如我所料。

“我觉得不好!”孩子们一愣,看着大家若有所思的表情,我卖足关子之后说:“我让她围绕什么来说的啊?

“雄伟!”

“可她围绕哪个特点来说的呢?”

教室立马安静了下来,孩子们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有几个孩子举起了小手。

“坚固!”

“美观”

“造型”

“创举”

一连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答案。这时我的心里不免打起了鼓,该如何去评价这极其不一的答案呢?但立马镇定下来,含糊评价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后再给出正确的答案是关键,“那同学们,思考一下觉得哪个词最正确?”

“创举!”大多数同学立马给了我答案。虽然还是有一点杂音,但干老师告诉我们,对就是对,在思考总结中肯定正确的答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这一锤定音。我告诉小孩子们,“对,创举最准确。”现在想来,我应该还要告诉孩子们,造型、坚固只是介绍创举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学生们就能明白自己错在哪了?至于说“美观”的,这是一个很离谱的答案,我猜测这孩子平时比较会顺势说话,喜欢看人而不是看文。别说他还真是有点小聪明的,心想着老师马上就要讲到“美观”了吧?

这节课我的很多时间都花在了理解如何写“美观”——再用例子一次创造——用例子二次创造上,这才是我这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时,我借用鱼骨图帮助学生梳理出围绕“美观”写具体的例子,思路和层次如下:

1、课文中是如何写的,引导学生找主体、动作,归纳出:什么+干什么;

2、出示图片和鱼骨图,让学生看着图片去说;

3、创设说话情境,将主体换成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依然套用格式:谁+干什么

在教学中我希望学生不能只关注部分,而要关注整体,所以对于围绕意思写具体的“中心句”反复强调,希望她们能够明白我下面的说法都是围绕这个意思来表达的。第二个步骤进展的不是很顺利,课堂上学生不敢说,估计有点被我的格式固化了思维,可是我想要的就是这样有目的的表达,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于是我立马根据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对学生说:“可能汪老师没有说清,现在汪老师再说一遍……”我又将第一个表达重复了一遍,在这期间我又想到希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学来解决问题,找一个小老师通过教的方式达到目标,但情况是没有孩子愿意。

之后,我又将刚开始的整段说清分成了每个孩子说一幅图片再组成一个整体的方式来化解重难点,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说得非常漂亮。但也有几个孩子还是固定在昨晚的自己预习单的表达上,不敢对自己的观察进行调整,这些我都观察到了。但是我想目标并不能一刀切,所以有些是天马行空想象的,我也没有去否定。不去否定会不会给其他同学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其实上课的刹那间我也有思想片刻的不坚定。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潜意识地渗透总分总的写法,所以在最后一句“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就像活了一样。”强调了总结性的赞美图案的逼真。并进行对比读发现说明文语言简洁的特点。在教学中对教案在两处有了一点小调整:

1、本来想在此处带着学生感受一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删去没讲。

2、本来此处有指导学生读出赞美之情,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舍去。

如此下来,其实这节课我的目标就更加明确了:围绕意思说具体。

一节课下来对于目标的设定就更加清楚了。我其实还可以再去取舍一点,目标更加明确一点,那我后面的教学就会落实的更加扎实一点,例如在围绕“赵州桥世界闻名”来做导游这个环节就能做的更加实一点。

有些路走着走着,就会更加清晰,就像我今天的课——以目标来设计教学,以学情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我知道自己走在这条路上,且知道还有很多很多路要走……但走着走着,就近了。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