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三

关于年味的作文例子

本文已影响 4.85W人 

春节是华夏儿女几千年的传统节日,也是天下华人合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中国年。年味,在儿时记忆中是那样的美好: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家家厨房悬梁顶上挂着排得整整齐齐的腊鱼腊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的记忆离我们越来越远,对春节的回味越来越泛白,儿时的好多回忆已变得渐渐模糊。

关于年味的作文

现在想来,年味,许是一种忙碌与喜悦,是丰富多彩的。

农历腊月二十左右,在我们老家就要开始准备迎接新年了。家家户户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干塘捞鱼、杀年猪、宰鸡鸭、发笋子、打豆腐、大扫除、熏腊鱼腊肉,做糯米粑粑、炒瓜子花生、炸巧可、剪红薯片、做油果……

鱼、鸡、肉、萝卜、笋、豆腐是小时候过年的标准套餐,每家每户烟雾缭绕,香气四溢,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在一旁上窜下跳,添乱帮倒忙,撞倒了油壶,灶膛里的柴塞得太满,火没烧旺,一屋子的烟,呛得人直咳嗽,熏得眼泪直流,最终被赶出厨房。有时运气不错,还会得到一块酥肉,拿着它屁颠屁颠的到处炫耀,直到吃完才返回家。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对肉的渴望尤其强烈。过年杀猪,炖一大锅骨头炖萝卜,满屋子都是喷香的肉味。这种等待的煎熬和吃上肉的满足只有小时候才有。

腊月二十七、八就可以放鞭炮了。那时候的鞭炮,除了在小摊位上买到的摔炮,刮炮外,还可以去捡那些没有炸开的鞭炮,(这是最不用花钱的)不多久就可以收获满满的两个上衣口袋,然后一个一个拿出来放。淘气的男孩总是喜欢用香头或烟头点燃鞭炮,出其不意往别的孩子身上扔,自己则捂着耳朵,开心地看着鞭炮噼里啪啦的炸响,年幼的我经常被吓得一愣,在当时特讨厌这种恶作剧,总要气愤地拿着棍子追赶大半条街才作罢。胆小的我只能玩最低级的,把鞭炮对折掰断,把里面的火药倒出来,再拿根导线,用香头一点,焰光四射,也别有一番滋味。小时候为了一根“冲天炮”而兴高采烈的我们好像就在昨天,虽说现在的鞭炮更加易得,却再也寻不回那种欢乐。

年味,许是墨香四溢的对联,是年味超浓的团年饭。

到了腊月二十九,就可以贴对联啦!我家每年都是这个时间点贴春联,撕下旧的,寓意来年红红火火。还有的人家将旧的春联撕破后扔掉或者直接贴上,寓意好事全在今年发生。在农村,会写毛笔字的老人廖廖无几。我爷爷写得一手精湛的毛笔字,备受乡邻青睐,每年的春联供不应求,堂屋里坐满了等候的人群,这人气绝对是杠杆的。一大堆人围着爷爷,看着他一笔笔写出来的春联,以及对联上对这一家人的美好祝福,心里满是敬佩,起码我幼时的学习动力便来自于此。

年三十团年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佳肴盛馔,一整天,妈妈、奶奶都是围着厨房灶台在转。红烧肘子、四喜丸子、炖猪蹄、红烧鲤鱼、煎白豆腐、财鱼拉片、大骨头炖萝卜、五元鸡……桌子上的大菜、冷菜、热炒、点心几乎都齐聚了,而且每样的分量都很大。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美食、谈笑风生,热热闹闹的特别喜庆。团年饭总少不了要有鱼有肉,每一道菜不仅美味鲜香,还寓意着好兆头:鸡肉代表大吉大利,鱼肉代表年年有余,粉蒸肉代表蒸蒸日上,肉丸代表团团圆圆。记得小时候,每道菜在端上桌前我都要闻了又闻,趁人不备,迫不及待地抢先偷偷品尝,就想吃团年饭。鲜香的味道在舌尖舞动着,才下舌尖,又上心头。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好了,在吃的这件事情上越来越讲究色香味面面俱全。

年味,许是辞旧迎新的情结,是爱的延续、幸福的传承。

老家的习俗是从初一就开始走亲戚拜年了。“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春节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凡是有点沾亲带故的,即使平时不太走动,春节期间也得去拜访,要不,会认为不懂规矩,不合礼数。那时候一路上都能碰到熟人,欢声笑语,热热闹闹的,满大街都是拎着大包小包走亲戚的人。小孩子尤其喜欢走亲戚,当然年幼的我也不例外。因为走亲戚不仅有好吃和好玩的,还有压岁钱的诱惑。压岁钱虽然不多,但对小孩子来说是不小的数目。记得每个春节下来,我都能积攒到一笔“百元巨款”,放在衣兜里怕掉了,放在枕套下怕偷了。自己舍不得花,也舍不得用,到最后全落到家长手中,还美其名曰帮你保管着。

千年来,中国人的春节就这样传承着中华文化,凝聚着生命追求一路走来,它温暖着天下华人的心。因为有家人、有爱,那些简单而幸福的年味,成为纯真年代里面美好的记忆。中国的年,不管怎么变,都藏着中国人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份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年味,就是人生百味。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