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

家乡的风俗作文借鉴素材

本文已影响 3.9W人 

【篇一:除夕】

家乡的风俗

魏向家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今天是大年三十,家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地准备迎接新的一年。清晨,清脆的鸟鸣把我们唤醒后,大家便开始忙碌了起来。大人们贴红对联、挂红灯笼、贴窗花、做美食。

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除夕一家人要吃“糯米圆子、蒸年糕”。糯米圆子在我们家乡,是家家户户都必须准备的食物,因为它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象征意义——团团圆圆。奶奶做的糯米圆子是我们最喜爱的食物之一。

不知不觉已到中午,阳光格外暖和。只见奶奶将一颗颗洁白圆润的糯米倒入盆中,注入清水洗净,放入锅中。我帮着切姜、葱末;奶奶洗肉,并剁成肉末,连同食盐、酱油、香料,奶奶将它们倒入煮熟的糯米中,我俩飞快的翻转,碾压这些晶莹剔透的、圆圆的、软乎乎的糯米,使它们充分融合,散发出阵阵香气,引得我饥肠辘辘。我忍不住问道,“奶奶多久能吃?”奶奶笑着说,“很快,等你捏成团用油炸成金黄就可以吃了。”我仿着奶奶的动作把它们捏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圆子,奶奶则将这些圆子裹上蛋液数着个数2、4……(成双图吉利),放入冒着缕缕青烟的热油锅中。油锅里冒着泡,还滋滋乱响,五,六分钟后,见奶奶第一次搅动它们,再炸三,五分钟,直到表面金黄就可以出锅了。”不过要想吃到香脆软糯的圆子,还要再回一次锅。我等不及奶奶说的“回锅”,一口气吃了八个,但我仍然觉得很是香糯可口,美味极了。

到了晚上,大家欢聚一堂,一起吃年夜饭。大圆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糯米圆子、年糕等佳肴。全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举杯畅饮,尽情享受美食和团聚的快乐,热热闹闹的气氛一直弥漫着。到了接近凌晨的时候,鞭炮声,烟花声,谈笑声,电视春晚的声音不绝于耳,家家灯火通明,心情雀跃,希望和至亲至爱的人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篇二:中秋月夜】

侯天昊

合肥大地的八月,秋高气爽、金桂飘香,瓦蓝瓦蓝的天空像洗过一样明净,棉花团似的云朵就像绣在蓝色绒毯上的大花。“今晚的月亮一定又圆又亮”妈妈一边挑着月饼,一边感叹!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

依稀记得去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是在大蜀山上吃月饼,赏月亮的。我们先坐地铁来到山脚下的半边街,在罍家村饱餐了一顿后便开始往山上爬,没一会天就全黑了,上山的路也越发难走了,我还不小心摔了一跤,我想:这路这么难走,不会没有月亮吧,那不就白来了!哎,既然来了,那就不能放弃,对,不能放弃,继续爬。就这样我们一家人继续坚持的向山顶进发,就在我已经精疲力尽又想放弃的时候,“快看”爸爸兴奋的喊着,我顺着爸爸手指的方向望去,从树林的缝隙中看见一个橘黄色又大又圆的月亮,就像一个硕大的橙子挂在半空中,真是太漂亮了!我一下就来精神,10分钟,20分钟……我们终于来到了山顶。

山顶上人好多啊!有的人拿着灯笼、有的人忙着拍照、有的人在吃月饼……到处是上山来赏月的人们,数也数不清。我从山上远远望去,马路上汽车飞驰着,像流水一样,大厦的霓虹灯流光溢彩,但最迷人的还是天上的大月亮,天上的月亮圆圆的、大大的,像一枚大玉盘在天空中闪闪发亮,我仿佛看到了月亮上面,玉兔在不停地蹦跳,美丽的嫦娥在旁边细细品味着月饼,想到这我也感觉饿了,“我们也吃月饼吧”妈妈说着把挑好的月饼放在石桌上,有果冻味的、有芝士味的、有肉松蛋黄味的。我最喜欢果冻味的了,它晶莹剔透像闪闪发光的水晶,我咬了一口,甜甜的,粘粘的,再咬一口Q弹Q弹的月饼在我嘴里跳动,美味无比。我立刻又吃掉了两个果冻月饼,等再去找发现已经被我吃完了。

吃完月饼我们又开始了一个新奇的节目-“月”字飞花令,我先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爸爸接着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妈妈继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月亮玩累了,渐渐地躲到云彩后面休息去了,而我们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蜀山,我很高兴有父母的陪伴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一个电话就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是家人的相互陪伴却是无法替代的,我希望下一个中秋节快点到来。

【篇三:三十饺子】

陈思睿

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美食就是饺子了。听爸爸说,在他儿时人们盼春节,盼得就是那一锅热腾腾的饺子。现在时代不同了,饺子也没有以往的“珍贵”了,但人们依然钟情于饺子,比如我就是一个“饺子迷”。

俗话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以过年吃的饺子要自己包才好,只有这样,家中才温馨,吃的才放心。

三十晚上,妈妈正忙着剁馅儿,瞧!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有白的……近看,那五颜六色的馅儿,原来是红通通的猪肉,金灿灿的玉米,绿油油的青菜……

我和爸爸也马不停蹄地干着活儿,一家人其乐融融。妈妈剁好了饺子馅儿,也一起来帮忙。我们将事先做好的面团一起擀成薄薄的饺子皮,再将馅儿放进去……

最后一步,“包饺子”。妈妈包的饺子一个个都很用心,很精致,堪称极品。而我和爸爸包的饺子形态各异,有圆的,有扁的,有站立的,有歪扭着的……妈妈笑着说:“你们爷俩儿把饺子包成什么样子我都喜欢吃!”我和爸爸相视一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不知不觉中,窗外的灯都点亮了,隔着玻璃往外看,大街上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夜空中绚丽的烟花欢快地绽放,温馨的小家中,电视上《春晚》已经开始,茶几上堆满了美味果点。大家一起说啊,笑啊,这是一年中最轻松地时刻,我喜欢这种温馨,无论在今后多少年,相信都不会改变。

不一会儿,这幸福希望的饺子下到锅中,那圆滚滚的饺子,像一群群白鹅在锅里游动,热腾腾的水蒸气里氤氲着一股特有的家的味道……

饭桌上,我吃得狼吞虎咽,爸爸也是大快朵颐,妈妈笑盈盈地看着我们,边吃边说着饺子的寓意:喜庆团圆、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篇四:舞狮】

——何明睿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舞狮、舞龙、守岁等习俗,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舞狮了吧!诗人王天成曾这样评价舞狮的:“踏桩越障腾挪快,翻滚恭维颔首频。舞动绣球常跳跃,祥和狮子庆新春。”

热闹的春节在充满喜庆的气氛中来了,而激动人心的舞狮也随之而来。

你快来听一听:“咚咚锵锵——”这声音不断地扩大着,愈来愈大,愈来愈近,我心想准是舞狮队伍来了。一推开门,果真是。便一声不响地跟了上去,这支舞狮队伍虽有些小,但气势可一点不小,乡里的孩子老人们紧跟其后,每到一家便又壮大一些。

渐渐走到了广场上,舞狮队伍将根根长柱插入凹口中,本停下的锣鼓声又响了起来。与此同时两头舞狮赫然出现。大家一阵欢喜“来了!来了!”一头是黄狮,黄色的狮身,黄色的狮首;一头是红狮,红色的狮身,红色的狮首。

它们微微地抬头,嘴巴一张一合,威风凛凛,神气极了。要开始抢绣球了,两头狮子一个健步,跃上柱子,步子整齐划一,在一步一步上最高台的过程中,两狮不停地眨巴着眼睛,看!那眼神像在说“我步子整齐吧!我来做一个高难度动作了哦!”“哇哦——!”一阵赞美声响了起来,定眼一看两狮已站了起来,又迅速换了一个位置,继续向高台行进,可一不小心一头狮子下半身掉了下去,后面一个小伙一撑,又回到柱上。看到这我才放下心来。近了近了绣球近在眼前,可双方都不想让对放抢到,俨然上演了一场大战。

舞狮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它们,保护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吧!

【篇五:逛庙会】

聂子瑜

今年过年,我们被新冠肺炎病毒这把钥匙反锁在家里了。但回想起我去年回老家长丰逛庙会的情景,那一幅幅画面至今还历历在目。

汽车刚进村子,我就看到了那远处高高挂起的四盏灯笼,中间两盏灯笼最大,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两个大字“庙会”。还没有进家门,我就就朝着灯笼的方向跑去了。

庙会真热闹。大街两旁有各种临时搭起的店铺,中间供人通行,不宽的路面上挤满了人,行动都有些困难。咦!前面那个人在低头找什么?哦,原来是被熙熙攘攘的人流把鞋子给挤掉了!

刚进去不久,我的手上就抓满了东西,右手拿着糖葫芦,左手握着糖稀,还挎着一个装着送给妹妹礼物的大袋子。想想妹妹看到礼物欢喜的样子,我心里比蜜还甜。

走着走着,不觉来到广场上。前面有两个八九岁的孩子正在表演双簧。他们正在唱《葫芦娃》。“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个娃,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坐在前面的孩子听着听着就蹦了起来:“哎,我说弟弟,你在干什么呀?”蹲在后面的小孩子直起腰来,理直气壮的说:“我把词给忘了!”一听这话,观众都大笑起来,我也笑得前仰后合。

庙会,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让邻里乡亲友好交往的地方,它也是一个承载了很多美好回忆的场所。我爱庙会,不仅爱它丰富的物品,精彩的表演,更爱它让我们快乐,让我们拾起以前的“年味儿”!

【篇六:粘豆包】

——韩烨

每个地方过年的习俗都不一样,而我们东北过年的习俗有:吃酸菜馅饺子、东北特色杀猪菜、东北粘豆包等等。今天我要重点介绍的主角是它——粘豆包。粘豆包,是把玉米粉与水搅拌均匀揉成面团,再放入豆沙,然后上锅蒸上一会儿。过一段时间打开锅盖,面前呈现出金黄金黄香气扑鼻的粘豆包,我保证你们的口水直流三千尺。蒸好后的粘豆包,犹如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不仅可爱,而且味道香得很呢!

我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吃粘豆包一定要沾点糖,不然它就没有了灵魂。我们东北过年是一定要吃粘豆包的,寓意是全家“粘”在一起,不离不弃。而且在整个东北,吃粘豆包似乎也是一件约定俗成的事。

还记得第一次吃粘豆包的情景,总是在想粘豆包是个什么样子的呢?粘豆包是什么颜色的呢?粘豆包是什么味道的呢?于是,我就趁着爸爸妈妈不注意,偷偷跑进了厨房……看着蒸粘豆包的锅,一种欲望指使我拿起了锅盖,那一瞬间,热气像小马一样奔腾而出,飞快的跑到了窗户外面。咦!和我想象的怎么完全不一样,圆圆的、黄黄的,还挺可爱的呢!“小馋猫,快回去做好。”呀,被妈妈发现了,我扭过头对妈妈笑了笑,连忙跑了回去。

一会儿,美味的粘豆包便端上了桌子。我问爸爸:“你们怎么都不吃呀”“还没放糖不好吃。”我就说呢,为什么没什么味道呢?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粘豆包,作为我们家乡独有的美食,我猜大家也一定想尝尝;粘豆包,“粘”住你我、“粘”住友谊、“粘”住亲情,我喜欢吃你---粘豆包。这就是我们东北过年特有的习俗。

【篇七:饺子里的风俗】

邵荷馨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独特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位于美丽的安徽合肥,虽然我喜欢的风俗莫过于冬至包饺子吃饺子了。

俗话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等,既是二十四节之一,也是民间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

合肥人过冬至必定会煮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这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医圣”张仲景回乡探亲时,发现许多穷苦百姓没有衣服穿,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十分难过,于是便端来一口大锅,舍药治冻伤,名叫“祛寒娇耳汤”,这娇耳便是现在的饺子。

这次冬至我也要大展身手,一起包饺子,于是我便洗干净手,拿起饺子皮,用勺子挖了一大勺饺子馅,放在饺子皮中间,对半,再捏出几个褶皱,把馅完美的封饺子皮中,那白白的饺子皮,再加上那微微泛红的肉馅,就如一个小姑娘,脸上白里透红,鼓鼓的,又像一个大肚娃娃,我心想:“这饺子看着就好吃,待会儿我一定要细细品尝。”

不一会儿,饺子全包好了。

接下来就是煮饺子了,这煮饺子的汤可不是白水汤,而是正宗的老母鸡汤。

“吃饺子喽。”随着一声喊,美味的饺子上桌了。咬一口下去,鸡汤便立马流进我的嘴里,鸡汤与饺子的鲜香充斥在我的心中,我的味蕾被彻底征服了。

外面的天十分寒冷,屋内只要有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暖心,足矣。

【篇八:端午节】

宋金晶

五月初五,是纪念是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包粽子吃。当然,我家也不例外。

在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奶奶就准备好了包粽子的材料。这让本来就兴奋的我,多了一丝期待。

熬过了十个多钟头,终于可以开始包粽子了。我跟着奶奶进了厨房,看着那洗干净的粽叶和浸泡过的糯米,我就知道奶奶早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我学着奶奶那娴熟的动作,同奶奶包起了粽子。先把两片粽叶围成一个锥子形,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往里面填满糯米,将馅放进去,再将剩下的粽叶把糯米盖上,最后用绳子捆紧,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我既兴奋又激动,毕竟自己包的第一个粽子没有以失败告终。看着这一大盘粽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与自豪。

包完了粽子,奶奶就开始煮了。没一会儿,整个家中都沉浸在这淡淡的粽香里。煮熟后打开锅盖,顿时,一股“芳香”扑鼻而来。有些睡意的我迫不及待地跑去看看我的粽子。拿起一颗粽,一口咬下去,甜甜的,糯糯的,让人回味无穷,忍不住多吃几个粽子。

我一边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一边听奶奶讲端午节的来历。“秦王要攻打楚国,屈原的提议遭反对,并且被革去职位,流放到楚国各地。流放期间,屈原写出了许多部书,最后跳河而死。楚国人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河里投粽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便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

吃粽子已经是我们过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传承这些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吃粽子”这一端午习俗,我们不能淡忘。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