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精选14篇)作文

本文已影响 4.52W人 

篇一: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精选14篇)

践行“四力”永远在路上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说:“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若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国家对于脱贫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

贫困之深,数据支撑。四川省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4970万人,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人口最多,全州当时17个县里有11个国家级贫困县,3747个村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072个。记者选择了最具典型的凉山腹心地带的昭觉县,去当地人都不愿意去的支尔莫乡的勒尔村——后来被称之为悬崖村。悬崖村具备一切新闻的要素,它盘踞悬崖绝壁之上,脚下是万丈深渊,进村之路触目惊心,甚至是心惊肉跳。

要想富,先修路。悬崖村村民们世世代代的最大愿望就是修路,因为修路带来的就是出行方便,可以干养殖业、盖新房、娶媳妇。留给我映象最深刻的一件小事是,悬崖村的村民也学习邻村种植脐橙,果实成熟后要把脐橙人工背下来,然而一些黑心的贩卖者以村民肯定不会再人工把橙子背上去的事实来压低他们橙子的出售价。一方面体现的是人心的恶劣,更让大家发愁的其实还是交通问题。悬崖村的贫困,悬崖村的万众瞩目,追根到底其实是交通方式赋予它的独特性,天梯式的上山路,随时随地可能掉下悬崖的危险等等都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这个地方脱贫攻坚的困难和阻力。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记者亲身经过4个多小时的攀爬,了解了村子实际情况之后,又经过4个多小时之后终于下山,之后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与老乡同吃同住同睡获得第一手的新闻资料,又用一个多月时间每天在编辑室黑白颠倒的剪片子,最后在半年后播出,引发社会重大反响。这是对践行“脚力”的一次深刻体现。好的新闻题材从来都不是坐着等就自己走过来的,而是需要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实践,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出来的。

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落后的思想意识、因循守旧的生活习俗,由于交通不便带来的幼小阶段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都是扶贫工作需要一以贯之去解决的问题。扶贫工作不单是拿着政府的钱发给贫困户这么简单,而是要精准到户,真正帮助村民用政府资助的钱创收,获得可持续的资金收入。就像讲述中提到的领补贴款发给村民,让村民成立养羊合作社,采用入股制,创收之后大家一起分红,这才是所谓的长期精准和实干兴邦。

认识贫困,解决贫困。报道样本本就应该是普遍但不普通的,记者的报道也从来都不能是简单的炒作成为一个扶贫的盆景。就像他们自己提到的一样,悬崖村的价值不在于刺激和猎奇,而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供实事求是的样本价值。而报道出来的最大意义是让公众认识到贫困的问题,从而去着手解决贫困。

践行“四力”永远在路上,记者要有发现新闻的一双“慧眼”、要有耐得住寂寞的“笨功夫、要有在大事大非面前敢于斗争的清醒思维、更要有妙笔生花的写作功底。这四个要求其实也正深刻体现出“四力”的真正内涵。

篇二: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

增强四力与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习近平于2018年8月22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对新时代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新闻工作者加强四力的培养,不断提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是成为新时代卓越新闻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写出高质量新闻作品的重要保证。

脚力在四力中排在第一位,其实这说的是新闻人的看家本领“脚底板底下出新闻”。一个作品被评为好新闻的标准之一就是,作者是否扎根一线。只有深入基层,在实践中追寻新闻真相,才可能有不可替代的收获。最佳人物报道一等奖作品《255空中漫步》,讲述了保障成贵高铁西溪河大桥安全运行的桥隧工的故事,三位新华社记者跟随工人完成了整套检查流程,最高爬到了拱桥的顶部。他们走进基层一线,才能体会出最接近采访对象的感受,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故事。

新闻工作者增强眼力,就要练就一双慧眼,这样才能看得清看得透。眼力不济,就无法捕捉到沾泥土、冒热气的鲜活故事。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增强观察力、发现力,眼光敏锐独到,对事件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人民群众的需求,从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小问题中发现事物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到回应社会关切、弘扬社会主旋律、把握时代发展潮流。

新闻工作者增强脑力,需要练就缜密的思维,想的细致、想的全面和深入。脑力缺乏,就难以挖掘新时代下市民的新风貌和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奋斗和追求。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党的领导路线和思想方针,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次要做到善于创新,媒体融合趋势深度发展,媒体转型迫在眉睫,新闻工作者也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把自己塑造为综合型人才。

新闻工作者增强笔力,就要写得好,说得好,做得好。脚力、眼力、脑力的成果最终都要通过笔力来呈现。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新闻工作者要运用好手头的笔杆子。有的新闻工作者说的好,但却写不出好作品,归根到底还是功力不够。写出好文章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用阅读经典理论著作武装自己,并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找短板,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务能力。新闻工作者要淬炼笔力,在精确表达中浑然一体,致力于为时代书写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增强自身四力,努力成为新时代卓越的新闻人才,才能肩此重任。

篇三: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

从“四力”看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作品创作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四力”概念,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今年1月,由中宣部新闻局举办、《中国记者》杂志承办、学习强国作为支持平台的2021年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交流活动正式启动,共565名青年记者、380个青年记者团队报名参加,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火热社会实践中发掘素材,从群众生产生活中发现选题,才写出大量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作品。

“四力”中脚力排在第一位,其实这说的是新闻人的看家本领——“脚底板下出新闻”。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有光就有影,新闻记者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新闻记者的故事就是要记录这样的影子,把光呈现给观众。本次的最佳消息一等奖《零下30度,他们挂在行进的列车上》,报道了铁路车站运转调车组的职工必须将自己挂在车厢外,充当货车司机的眼睛。记者吴晓琨、张斌等以“贴身”跟访生动地报道了调车员在极寒的环境下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展出平凡中的伟大,既富思想高度,又富表达力度,同时又不失感情温度。

新华社老编辑南振中曾言:发现力是一名记者应终身锤炼的本领。记者的“眼力”既指做记者要站位高远、关注大局,立足国家战略,也指记者报道要对准社会的热点,回应民众的关注点。本次的最佳社会建设奖《瞅瞅这“尬厕”,真气人!真愁人!》中,记者李铮、于也童等将着眼点聚焦在了沈阳农村的厕所改革,并建设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科学对策,有效的解决了东北地区农民的厕所用水难问题,降低了农民的厕所使用成本。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也是耳目。只有让舆论监督无处不在,不正之风才能无所遁形。一篇报道能够推动问题解决,社会进步,是新闻的力量,更是新时代新闻人的勇气担当和人民情怀。

“脑力”是新闻工作的总指挥,新闻记者的“脑力”体现在记者思考的力度和深度。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才能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回应百姓关切,注入社会关怀、体现社会大爱。在最佳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记者再访“悬崖村”》中,记者团队不落窠臼,由问题入手,通过扎实的蹲点记录和采访,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展现悬崖村搬迁后面临的复杂现实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之策,是一组有温度也有厚度的新闻作品。正是因为记者们努力寻求视角创新、勤于思考,善于动脑采用显出许许多多有想法的作品、有厚度的故事,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方案、贡献智慧。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是新闻工作着者的孜孜追求。在当今融媒体时代,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真正能深入人心的报道。好的报道之所以能够感染人心,既有赖于选题和内容,也离不开写作、编辑等新闻表达功底。本次的最佳人物报道《了不起的你|遗书里有什么,让儿子一夜长大》记录了全民大抗疫的背景下,武汉的哥的一封遗书结束了父子间的战争。访谈生动再现父与子的心路历程,人物语言平实朴素充满烟火气。在这篇报道中,作者敢于保留主人公不完美的地方,把人性中基本的东西呈现出来,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做法。主人公因为其缺点反而更与常人相近,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稀缺的报道样本。

优秀新闻作品的创作没有止境,然而践行“四力”永远是优秀作品的定盘星。内容紧扣“基层”,才能让小人物彰显大主题;深度源自“问题”,才能让痛点决定影响力;叙事细腻“粘泥土”,才能倚马可待深、快、短。增强“四力”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队伍的谆谆教导、殷切期待。深刻认识“四力”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厚植爱国情怀,提升专业能力,才能成长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谱写新篇、贡献力量。

篇四: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

践行“四力”向年轻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故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史学习教育是主流媒体贯穿全年的报道任务,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在这一主题报道中出新出彩,是主流媒体年内的重要课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通过践行“四力”,把握年轻受众的网络阅读习惯,向年轻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故事,使主流媒体宣传的党史教育等主流价值观内容在互联网空间实现破圈效应。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制作发布了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这一产品在人民日报客户端首发上线后立刻引爆了互联网。根据统计,MV《少年》发布两天后全网阅读和观看量就超过1。6亿次。

MV将网络热门歌曲《少年》进行了创新的演绎,注入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成长、奋斗、成就等全新内涵,同时紧密围绕两会期间报道主题,将建党百年主题和“十四五”报道相结合,将百年风华正茂与开启新征程相贯通,使音乐中内含的蓬勃向上的情感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这一宏大场景得到了充分共鸣和交融,从而获得网友,特别是年轻的网友广泛的好评。在党百年华诞之际,如何弘扬主流价值观,尤其是如何将主流价值观内容更好的传输给当代青年人,让青年人扛起担子,这应该是当代媒体人在报道中应该体现的使命担当,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一、选题策划:视角年轻态,精准传播。

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会涉及大部分理论知识以及一些时政内容,理论性、理念性比较强,对不少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来说,主动学习和接受的门槛是比较高的。要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故事,才能真正的影响到这一群体。所以要从年轻人视角寻找策划突破口,巧妙地划分圈层,讲好故事,对目标受众有清晰认知,进行精准传播。摆脱自说自话,切忌端架子讲故事,从而在不同的年龄圈层实现破圈。要更偏向年轻化,就必须要对青年人的习惯、需求和流行性偏好进行调研。

而MV《少年》就是在此基础上制作产品,制作团队发现在年轻人群体中短视频比图文更加流行,所以以网络热曲《少年》为创作载体,改编改词成为建党百年版《少年》,突出表现2020年全民抗疫,青年一代勇担重任的故事,与宏大的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首先,歌词改编强化年轻态,强调从年轻人的视角观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其次在视频的剪辑方面有效的贴近年轻人喜好的风格,在视觉上充分体现年轻态,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娓娓道来,以各种视频的素材以及同期声还有歌词进行相互呼应,通过越来越明快的节奏和内容呈现出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立足内容:精准定位,保持定力。

建党百年,故事多样,人物众多,如何使内容性与现实性相呼应,故事性与精神性相匹配,做到唤醒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人们的共鸣,这是媒体人面临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精准的选取切口和角度,对文案和素材精心的演绎、组合和搭配。

首先报道内容要精准定位情感内核,抓住用户视角,比如《少年》通过歌词来突出那些百年以来为中国崛起而不懈奋斗的青年,实现了时代奋斗主题在个人励志层面的投射,从而达到与年轻人在精神层面上的高度契合,这使得90后、00后不仅乐于点赞评论也乐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向同龄人转发甚至参与再度创作。其次,制作党史学习教育相关的新媒体产品,媒体人要具备较强的大局观、历史观,对于党史内容不仅仅要熟悉还要有较高的理论储备。要在素材的挑选和使用过程中遵循三原则,第一是确保素材来源可靠,第二是合理地把控各项素材的使用,第三是充分挖掘素材的故事性。《少年》MV团队的成员大量的阅读党史方面的权威书籍和视频影像资料,并且多次召开选题策划会,最终确认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开国大典、两弹一星、改革开放、新时代等一系列重大的时间节点和事件,从而确保叙事的脉络清晰完整,确保相应的历史事件表述权威可靠,另外精心挑选不同时期的党史方面的影视素材以及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在原有素材基础上进行调整、修饰和添加特效效果,在歌曲中反复穿插运用同期声,反复对画面和字幕进行调整,使之与歌曲相呼应,整体更富有叙事性和逻辑性。

三、践行“四力”:讲好故事,做好报道。

1。增强脚力和眼力

增强脚力是新闻编辑记者工作的前提,增强脚力就是要增强群众思维、实践思维,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实践第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到走得正、走得实、走得久。当前媒体组织存在人员结构年轻化的特点,虽然充满活力,但是也存在着平面媒体工作经验缺乏的问题,所以要增强脚力,选准筹划角度后,大胆迈出双腿、深入调查研究,进而才能做出内容鲜活冒热气、叙事朴实沾泥土、灵动感性带露珠的报道产品。

增强眼力,保持边界感。网络世界变化纷扰,眼力不济,很容易就会与良好的创意和作品失之交臂甚至会弄巧成拙。当前视频网站和账号都在着力的吸引年轻用户的参与,采取贴近或迎合他们的方式推出自己的报道产品,但这其中有些内容边界不清,还有的逾越界限。主流内容宣传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既要创新也要保持内容的定力,最终要经得起事实的审视以及读者的检验。

2。增强脑力和笔力

要动脑用心,准确传递事实的基础上灵活赋予情感讲述故事,并针对有效圈层进行精准传播,这都离不开每一位媒体人贡献脑力。另外还要增强笔力,做好宣传一定要有入木三分的文字表达,还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利用技术赋能增强笔力,这样才能打造立意远、站位高、接地气、有品质的主题宣传产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这个大变局下,国际格局和估计体系正处在深刻调整中,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也给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带来了全新机遇和挑战。当代媒体人要直面大变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增强自身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勇于承担起历史和时代所赋予的传播使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具有家国情怀的报道,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篇五: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

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非常荣幸有机会观看了《新闻传播大讲堂》系列课程,对大讲堂中提到的新闻工作者要践行四力的重要性印象深刻,因此也对新时期下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受益颇多,有了一些自身的学习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这些要求在新闻前馈、舆论引导、采访调查、内容呈现上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采写工作带来了新启示。同时这种要求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当前时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宣传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在殷殷期待下,深感责任重大,也深刻认识到,没有硬功夫、真本事是不行的,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练好“四力”上下功夫。

增强眼力,把握受众需求做到精准前馈。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眼力的背后是判断力、辨别力。宣传思想工作者的眼力不是站在城头看风景,而是看的社会风云、国家大局、世界大势。练眼力的目的就是要知你我,辨是非,分真假,断美丑。要求新闻工作者有善于发现好新闻、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发掘问题的敏感性。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接受受众信息反馈的渠道较为单一;新媒体时代,话语权利下放,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源。新闻工作者可通过网络,即时抓取到公众的关注焦点,在新闻采写上做到精准前馈。

增强脑力,借力新兴技术加强舆论引导。脑力是判断和思考能力,要求新闻工作者有清醒敏锐的头脑,善于判断、在重要问题上把握好方向。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大数据、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可通过网络舆情监控,了解到发生事件舆情的发展趋势,及时跟进社会议题,发布相关评论和报道,增强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增强脚力,扎实采访调研挖掘事实真相。脚是用来走路的,有路就有方向。新闻工作者要不停步,要往基层去,要往现场去,因为在基层才能找到好课堂,在现场才能查实情、动真情。宣传思想工作既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更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最根本的是要讲政治立场,就是要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增强笔力,转变传播语态创新新闻呈现。笔力来自真实,也来自平实;来自真情,也来自鲜活。笔力是表达力,要求新闻工作者能说会写、能拍会摄,做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下,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时,要转变以往以穿着为中心的话语语态,树立受众中心观念。多媒体融合,也使得如数据新闻、h5新闻、动新闻等的新闻呈现方式更加多样。财新网的新闻游戏《像市长一样思考》让受众扮演市长进行治污,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困难,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增强“四力”,是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的看家本领,突出记者在场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将更有利于记者在新闻采写中抽丝剥茧、澄清事实、发掘真相。当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本领,增强“四力”成为了新闻工作者的前进目标,这对新闻舆论战线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提升政治素质,是增强“四力”的根本。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工作,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站稳政治立场,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疏忽。加强政治历练和政治修养,不断提升脑力,做到坚持知行合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眼力是记者专业素养的外化,表现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发现力。因此,记者要提高掌控新闻导向的能力和水平,在事关政治原则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明辨是非,分清真伪,敢于交锋,敢于亮剑,该出手时就出手,发出主流声音,弘扬主流价值。不断增强“脚力”,真心实意扎根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这样才能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更加“接地气”、“聚人气”,更好增强眼力、脑力,行得远,走得快,及时发现基层和一线的鲜活新闻题材,折射人性的闪光点,开展深入、生动的报道,阐释党的路线和方针,反映社会的进步轨迹。

提高专业本领,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上下功夫,是增强“四力”的关键。“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新闻工作者的毕生追求。同时,“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俗语讲,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短视频等新形态不断发展壮大,年轻一代的表达方式、交流方式、阅读习惯等呈现新面貌。对于新闻舆论工作来说,必须要顺应新趋势、吸引新受众,要在理念、表达、呈现方式、传播形态、生产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创新。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新闻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此,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练就“几把刷子”,运用新闻传播的“十八般兵器”,成为“专家型”“复合型”人才,才能不负肩上的责任,不负伟大的时代。

篇六: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

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

《2021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围绕“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主题,以优秀新闻工作者讲述的方式,汇集优质新闻资源,将新闻实践融入全国新闻院校的课堂教学,以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在观看了《2021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感受颇深,让我意识到新闻行业有多么重要;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的使命有多么光荣且神圣。以下我就谈谈自己从中获取的一些感悟。

一、新闻主流媒体弘扬主流价值

基于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重要指示以及社会发展形势来看,作为新闻主流媒体,就是要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能量的舆论引导作用。

(一)坚定正确的立场,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

对于新闻主流媒体来说,要想很好地强化自身的引导作用,就要坚定正确的立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的舆论引导群众。新闻主流媒体在事件报道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对舆论方向的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大众,并明确自己的立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效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媒体要坚定围绕一些重大国家政策和问题进行,例如新华社围绕张富清精神所发布的一系列报道,有效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并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主流媒体有效地配合了党中央的工作,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做好典型人物报道,宣扬时代精神

先进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标杆,也是主流价值的生动体现,所以在大讲堂中,新华社湖北分社政文部主任记者就把视野聚焦在朴实纯粹、淡泊名利和初心永恒的典型人物张富清同志身上,对他进行了一系列深度报道。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第一要实行不对称式采访,少发问,多倾听。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要为采访创造一个宽松交流的氛围,拒绝咄咄逼人,刨根问底。第二在报道采写过程中,无论多么感动,都要保持对专业精神的敬畏和尊重,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体现国家通讯社的权威性。第三要增强融合报道意识,努力做到“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最后要以责任感、使命感、敬业精神获取被采访者的信任和支持。

(三)创新报道方式,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对新闻媒体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新闻主流媒体,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努力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新闻报道要以技术手段创新为助力,为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主流媒体要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比如人民日报瞄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为人民日报融合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业务承载;新华社坚持“技术先行”理念,着力推进“新华社融合报道云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融合报道技术平台。

二、践行“四力”,做党的新闻工作者

大多数记者必须根据现实,用眼睛观察时事,用心灵精炼本质,使新闻报道更敏感,更独特,更有知识。所以主流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必须要深入践行“四力”。第一必须践行脚力,脚力是根本,是基础,也是增强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鱼水深情的必然要求。只有行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才能让作品散发生命。第二要践行眼力,在点滴小事和细节中感受人物、理解人物。第三还要践行脑力,发掘典型人物的精神内核和时代意义。比如后疫情时代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支撑后疫情建设,而张富清同志的人物关键词就是本色和初心,报道与内容相辅相成。最后是践行笔力,将感动转化为全媒体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主流媒体要努力把采访中的感动、震撼、敬佩和启迪,通过笔触和剪辑表达出来。

最后,我想说,无论是作为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的新闻主流媒体还是具有责任担当的媒体人,在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都要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和载体,取得扎实成效,真正履行好肩负的职责使命,正如谢宛霏记者所说:“她希望用最简单的文字记录最真实的故事,坚持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的新闻理念,传递温暖,在新闻行业勇于拼搏。”

篇七: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

践行四力做新时代的新闻人

2020年的大讲堂主题是“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邀请了14家主流媒体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42名记者生动讲述、立体展现了中国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不怕感染、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传回最真实报道的新闻人,以自己的切身努力为我们上了生动而又震撼的一课又一课。2021年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中,以33节课记述了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授课内容,以及在一线工作的优秀新闻人的学习工作经验。这些课程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新闻工作的相关理论,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成功的新闻作品和事件,丰富了我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启示。要想成为一位新时代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要站在社会治理的前沿,深切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聆听时代最强音,才能做出与时代同频共鸣的精美佳作。

以脚力为基础,实地采访。在技术赋能的媒体融合时代,记者也要深入互联网舆论场,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做好线上社会调查,加强数字时代无形的脚力,在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移动社交媒体语境下,社交媒体平台,尤其是短视频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重要场域,新闻工作者应当深入其中,开展线上社群和社区的调查研究,俯下身段,放下姿态,转变语态,创新形态,做出人民满意的好作品。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真实情况,去伪存真、还原事实。

以眼力为关键,捕捉动态。“眼力”是指提升洞察社会的创新视角,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只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因此新闻工作者锤炼眼力,首先要把握国情、党情、社情和民情,要以中华大地为根基,以世界发展为视域,以科学精神为追求,做到眼中有全局,胸中有情怀,笔下有细节。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增强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看问题的能力,突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障碍,使新闻报道既能经得起事实检验,又对解决现实问题、推动长远发展有促进作用。在周科老师对于“春运母亲”地讲述中,就真切地体现出了选择的能力与发现的眼光。

以脑力为核心,全面深入。“脑力”是指用主流价值导向引领时代所趋,需要记者在时代浪潮中保持定力,具备高超的判断力,不迎合跟风,不人云亦云,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记者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记者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及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工作的尺度。俞佳友和柴红芳等老师都为我们在践行脑力方面树立了典范。

以笔力为落点,真实记录。“笔力”是指夯实基础,培育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新闻工作者的笔力,体现为具体的新闻报道作品和语言文字风格,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传统中,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都有一支健笔,能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就倡导接地气,生动活泼的语态去推出精品力作。

践行四力,看起来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但无数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前赴后继,用自己的一生去谱写去实现。学习完新闻传播大讲堂的课程,我更是深切的感受到,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用勤快的双脚去践行,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慧的大脑去思考,用有力的笔触去书写。将自己的新闻理想化作不断学习努力的动力,做新时代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篇八: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

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

2021年大讲堂以“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为主题,以小康社会背景下的媒体担当、记者专业行为和优质报道为抓手,将实践、理论与课堂有效结合,贯彻了新闻报道融合创新的理念。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融入新闻传播教学中,帮助我们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国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培养具有自主性的全媒体人才。

于我而言,观看过2021年新闻传播大讲堂合集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的主任柯荣谊分享的内容。柯老师在片中讲述了如何运用“寓言故事”讲好小康故事,并以纪录片《老外看小康中国》创作过程为主要案例向我们分享了国际传播爆款短视频的成功秘诀,让我这个未来的传媒工作者受益匪浅。

2020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关键的一年,作为面向全球受众,主攻国际传播的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推出了一系列作品,旨在向全球受众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就与经验。中国日报不仅把故事讲了出来,还让海内外受众看懂了、吃透了国内媒体想要传播的内容。当然,要做好国际传播,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还不够,我们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说清道明全面小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要讲清楚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有何意义,那到底该怎样实现呢?

片中柯主任与我们分享到,视频策划期间一定要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意识。如何将宏大的话题向毫无中国文化背景的国际受众讲清楚呢?这是以国际传播为主的国内媒体普遍思考的问题。这一次,以柯荣谊为代表的中国日报创新了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采取了寓言故事与动画结合的方式,加之海外专家的理论总结,不仅向全球受众讲述了小康的概念,还解读了理念,展示了中国的发展成果。作为一名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前,要树立问题意识。自己先想清楚、搞明白要传达的真正内容及其含义,考虑如何展现给受众,不断创新展现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水平。

中国日报抓住了“外”字品牌优势,摆脱了在中国的局限。纪录片《老外看小康中国》中,外国专家的采访,将本土故事与国际视角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向全球受众讲解了全面小康的内涵。在叙事逻辑上,先用实拍将发展的故事记录下来,再用动画阐述理念,最后国际专家从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角度娓娓道来,这样是易于理解的。这一系列的操作流程都摆脱了在中国说中国的局限。这家媒体的报道事例是广大传媒人要学习的典范。

柯主任在片中列举《一带一路睡前故事》总结出国内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要遵守的通用规律。那就是要从人性角度出发,通过讲述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切入,比如:高铁的建设,教育医疗等,这些话题更容易引发受众的观看兴趣。另外,视频表达方式要简单有趣,碎片化、低门槛更符合受众接收习惯;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换位思考,从受众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内容与用户的关联度。纪录片《老外看小康中国》发布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后,新冠疫情背景下上网课这件事引起了全球网友的共情。

柯主任讲到,走基层,下基层,只有在基层才会有最鲜活的故事,才能深刻挖掘生动鲜活故事背后的广泛意义。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坐在办公室里确实是没有办法看到最真实的中国的,这是对记者四力的要求。四力是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习总书记提出的四力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在这里也和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们共勉,一起践行“四力”,不负众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百年来我们党带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才有今天这光辉的事业。如今我们中国逐渐强大起来,中国的社会探索对世界发展有重大意义。我们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被世界各国窥视,而我国新闻事业历来都是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迷,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谨记抓住规律就能做好对外传播工作的铁律,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反思、总结国际传播经验。不管怎样,对外传播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的事,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投入到国际传播的实践中,只有这样,我们的传媒事业才能名传海内外,中国在国际上才会越来越有影响力。

篇九: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

落实四力,深入群众

2018年澎湃新闻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媒体报道专题《海拔四千米之上》上线,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呈现了中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的原真之美和试点工作的筚路蓝缕。该专题践行了习总书记提出的新闻“四力”,并且荣获了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奖项的一等奖,受到了官方和舆论的一致好评。

澎湃新闻公益运营部负责人刘霁在2021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第29期给我们讲述了专题是如何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下面,我会从“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脚力:实地探访,走入基层。

我们知道参与此专题的记者,跋山涉水约万里,历时三个多月,在缺氧严重的高原经历了高原反应,紫外线灼伤,耳朵失聪等困难,坚持完成了工作。

视频中,澎湃新闻公益运营部负责人刘霁给我们描述冷风中记者为了直播坚持坚持脸部无遮挡,为了登高拍摄一个镜头花4小时才登上山顶,为了采访并记录牧民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牧民一起扎起了帐篷。脚力走到实地探访,历尽千难万险,并且脚力也是记者走入基层的必然要素。

在微纪录片中的牧民新生专题中,记者探访了牧民才仁尼玛,他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落地后被聘为生态管护员,视频中他认为生态管护员的工资对他有一定帮助,并且三江源国家公园对牧民没有影响。

在豹奔熊袭的纪录片中,记者展示了长江源区的治多县的人兽冲突问题,深入群众,帮助群众将问题展现出来。虽然有野生动物补偿政策,还有之后的保险理赔,但是效果都不尽人意。并且还有路途遥远得不到补偿的牧民,微纪录片专业希望多来专家调研,做试点,需要更科学的举措控制和防范。

二、眼力:抓住报道时机,判断时间节点。

新闻“四力”中的眼力,就是要判断新闻策划报道的时间节点,抓住报道时机。

该专题具有较大的公共价值,三江源国家公园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因地理位置对我国的重大影响。它是中国乃至东南亚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气候格局的稳定器,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多样,类型更齐全,结构更复杂,景观更丰富,更具自然生态的代表性、典型性,系统性和全局性。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是中国首个国家公园的体制试点,有望为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闯出一条路来。这样的选题对象具有独特属性。

另外,澎湃新闻团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可谓是至关重要。

2017年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当时,澎湃新闻团队在此展开采访拍摄活动。也是在那个时候也才知道,可可西里已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中。澎湃新闻的团队虽然有了走遍整个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想法,但还没有报道时机。恰好在等待时机中,2018年1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预计三江源国家公园将于2020年正式开园。澎湃新闻响应国家大政方针,并且处于合适的时间节点。从报道方案的故事来看,视频中给我们展示了四条微纪录片,这四个选题都是对人民群众的真切报道,深入群众的选题也是澎湃新闻团队践行眼力的重要特征。

三、脑力:有目的思考,不落于浮浅片面。

视频中,澎湃新闻公益运营部负责人刘霁给我们展示了新闻策划方案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背景资料,和写论文查阅很多文献是一样的。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5个专项规划,和以往关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新闻报道这些众多资料呈现在面前时,这就是多读的体现,也是脑力发挥作用的时候。

在众多资料中,澎湃新闻团队提炼出的报道的思想内核是人与自然从冲突到和解。在有了明确的内核后,团队思考有了方向。在对报道对象全方位系统性的认知后,分析报道内容的特点,确定报道形式。就如该专题,它是由一个多媒体互动产品,四条微纪录片,四场大型直播和三篇深度稿这四部分组成,其中实景互动H5展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景色之美,而四条微纪录片深入群众,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示更深沉更客观的思考,对人兽冲突及其解决方案的关注,对人类救助雪豹的博爱之情的讲述,并且聚焦于牧民生存的草场修复与牧民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落实后的新生活。四场大型直播带我们揭秘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诸多景色,另外的三篇深度报道更是关注民生,对核心的民生发展和国家生态发展展现出来。

四、笔力:真实真情,不虚不假。

这些从微纪录片中我们会发现记者对牧民生活的展示真实平实也充满真情,不管是文章,还是视频都要真、平、情、活,不虚不假,不冒不夸,不空不泛,不乏不钝。

在豹奔熊袭中,展现了牧民真实朴实的形象,牧民在采访中说:“没办法,只能让它们吃啊。只能眼睁睁看着,最多拿相机拍下照片取证。因为这里属于国家公园的范围,我又是管护员,拿着国家工资,知道不能捕杀野生保护动物。”这里是野生动物破坏了长江源区的治多县牧民无奈的话。并且,牧民还向我们描述了惊险的一幕,15岁时和弟弟早上放牛被熊追,并抓住他,摁倒在地,多亏弟弟跑来用石头砸熊,一块石头砸中了熊的眼睛才逃过一劫,但这也成了他心中的阴影。

最后,习总书记提出的四力,我们可以从该专题中学习如何践行,并且要关注民生关注群众,也要回归社会现实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篇十: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

践行“四力”,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践行“四力”向年轻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故事》主要是讲述《少年》MV的创作过程以及对创作理念的阐述,观看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是如何通过媒体融合讲好党的故事。该视频仅发布两天,全网阅读观看量就超过1。6亿次,成为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宣传报道中的“爆款”。《少年》MV中历史片段的混剪和音乐的冲击,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唤起了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极具有情绪感染力。

一、激越向上的表达形式,展现百年风雨

习近平总书记曾发表过“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的重要指示,该影片也从这个视角进行切入,抓住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以及激昂向上的背景音乐去讲故事,吸引年轻一代“网络原住民”的注意力,实现不同年龄圈层的“破圈”。一方面,相较于文字和图片,视频的表达方式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少年》MV则采用短视频的表达形式,其剪辑风格也以“燃”为主题,试图用视觉的冲击,表达百年前积贫积弱、苦难深重的中国社会如何演变成今天具有朝气的中国,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其背景音乐也很值得探究,该视频采用同名歌曲《少年》,但对其歌词进行了二次创作,着重强调从年轻人视角观察中国百年奋斗历程,以此为基础进行歌词改写。其音乐背景与主题相当契合,展现中国共产党经历百年风雨依旧永葆青春的生动现象。

二、深挖历史事迹,展现红色故事

短短几分钟的《少年》MV,展现了百年共产党重要的事件节点和事件,叙事脉络清晰、完整的展现了历史风貌;同时,影片中的很多历史画面,都来自于真实历史记载、中央媒体纪录片,在对这些画面的处理时,对重大历史事件上采取多出画面、同期声的处理方法,对于其他的历史事件和成就则采取罗列画面和闪回的方式,尽可能做到每一个镜头都有逻辑、有故事,值得读者反复回味和探究。真实性且富有逻辑性的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故事。

三、对比展现,高能传递情感力量

主旋律视频,其最重要的是影片内容和表达形式具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该影片通过音乐和画面,声情并茂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MV《少年》紧扣“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这一关键点,着力在MV收尾部分打造情绪高地,利用百年征途中相似的画面、场景、同期声,向受众高能传递情感力量。视频的结尾处,以对比的方式,将开国大典上飞机、战车的画面与建国70周年庆典中的同类型画面相类比,把老战士们挥手经过天安门的画面和青年的时代使命相呼应,通过画面的分割对比与拼接进行多维度、多时空的音画叙事,立体烘托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员初心未改、砥砺前行、传承红色基因的意义,充分实现与青年共情共鸣的目的。

观看完《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践行“四力”向年轻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故事》我深知,作为青年一代的新闻学子,应当践行四力,即脚力、脑力、眼力、笔力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融媒体产品,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为国家、为时代做出应有之力。

篇十一: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

践行四力,做好新时代的“瞭望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2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其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如在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启动仪式上所说,当今新闻界有三句话:一个新闻过剩的时代,也必然是新闻短缺的时代;一个新闻速食的时代,也必然是新闻深耕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也必然是互换坚守的时代。在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应增强“四力”,肩负起使命与担当,壮大主流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步伐坚定,用脚力丈量时代”。脚力,就是要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现场,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才能真正了解民情,也只有看到现场心里才能有感动,脚下有泥土,文章才有生命。

“见微知著,用眼力洞察时代”。眼力,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首先就是要对事件有足够的敏感度,善于发现问题、捕捉亮点、抓住根本。其次就是看问题的角度,记者的眼光决定记者的高度,平凡的新闻现场,也可能蕴含着一个伟大的时代,所以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拨云见日,用脑力思考时代”。脑力,是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愿思考、勤思考、能思考、善思考,在重要问题上把握好方向。因为我们要面对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所以不仅仅要掌握自己从事的新闻传播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其它各个领域的知识,成为一个“杂家”。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文章的思想性,才能创作出有深度的文章。“

文思敏捷,用笔力记录时代”。笔力,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新闻要面对的是大众,如何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将事件说清楚;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文章进行深度分析,把道理讲清楚;如何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引导;如何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这考验着我们的文字功底,好笔力是初心与匠心的凝结。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所以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更好地践行四力,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能够发挥好自身的专业素养,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观察实事、用头脑萃取精华、用手中之笔记录时代,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在时代跨越的高光时刻要守初心、担使命,明知山无路,偏向山上行。要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篇十二: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

增强“四力”与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在2021年的《中国新闻大讲堂》第十四集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管昕围绕全媒体时代如何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进行讲述,以中国新闻奖《神秘的“曹园”》为例,讲述深度报道在舆论监督上的方式方法。这篇新闻内容深刻,意义深刻,增强了新一代新闻人的思考和对新闻传播行业的进一步认识。对此我将对第十四集的内容发表我的见解和感想。

首先,作为一个新闻人应当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新闻的发现需要脚力、眼力,新闻的表达则需要脑力、笔力。充分发挥出“四力”的效能,才能完成一个优秀的新闻作品,而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是要从这四个方向进行,顺应时代特色、跟进党的政策,让新一代的新闻人做出有深度、有温度的好新闻。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思想和行动上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总台有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将“曹园”的行为进行揭露,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报道一出,很多地方媒体也纷纷跟进“曹园”相关报道。我们也应该敢为人先,对违规违法行为在了解清楚后进行揭露,主动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当中,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进步、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履职尽责。在报道之前要学会使用“脚力”,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深入事实真相当中,用“脚力”探索真相,深入实践,多方搜集信息资源,争取获得一手信息资源。

“眼力”意味着新闻记者要有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记者首先要将中央的政策吃透,要善于跟踪中央政策的落实,善于调查党和国家的政策,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在文山会海中、在各级政府的文件中,发现值得调查的选题。这样的选题,公共传播价值比较大,社会关注度比较高,例如《神秘的“曹园”》这篇深度报道迎合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绝不能被私人利益所阻碍。我作为未来的新闻事业接班人,认识到一个普通新闻事件的背后还有国家政策的深度意义,所以在平时就要对各种知识进行学习和积累,需要对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具有一定了解,熟悉国家颁布的政策和国家大事,在新闻报道中相应国家号召,落实中央政策精神,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管昕提到,“对于新闻爆点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始终坚持公共传播价值”,我们作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人要有“脑力”,选题要慎重,应抵住流量、数据的诱惑,不应为吸引浏览量和点击量而偏离新闻重点,新闻内容更应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当然,新型主流媒体也要在技术上、报道技巧和方法上,向网络媒体学习,更要借助新技术、新平台,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场,成为弘扬社会正气的主导力量。

作为“四力”中的另一重要力量就是“笔力”,指写的文字要有力量有深度有内涵,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有效增强笔力。管昕提到,在一篇有影响力的深度调查报道中,及时明确调查方向和提炼出核心的事实对调查报道的影响力传播至关重要,需要记者有明察秋毫的眼力、深入浅出的笔力。

篇十三: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

践行“四力”,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对外传播不仅关乎信息的有效传递,也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如何打造对外传播优势,彰显大国风范,扩大国际影响力,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诉求。

近代以来,西方主流媒体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报道中国,对中国持有严重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他塑”和“我塑”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偏差。因此中国媒体更应积极应对,创新传播中国故事的路径,践行“四力”,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迈开双脚,深入基层,走进中国故事,才能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只有做到行千山万水、走千村万寨、入千家万户、吃千辛万苦,才能尝尽人间百态,领会世间冷暖,才能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才能了解到我们国家的百年变化。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新闻工作者只有在行走中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而报道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

炼就慧眼,看清道路,把握大局大势,才能正确认识与改造世界。今天,我国发展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我们日渐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准确把握对外传播工作的形式和任务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但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世界又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国际格局深刻演变,国际大变局尤为需要大国责任与担当。此时的中国高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将自身发展的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其意义和价值尤为重要。

激荡思想,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素养,才能直面舆论环境的挑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政治工作。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从国内看,我国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各种深层次问题引发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从国外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抹黑、造谣一直没有减少。因此我们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意识形态、国际传播等方面的重要论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直面国内国外两个舆论场,积极应对国内外不当言论。

妙笔生花,巧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全媒体报道。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反应在笔力上。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笔力的呈现方式也有所改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脸书、推特、TikTok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全球用户的信息获取主渠道,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报道成为主流。这也要求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练就十八般武艺,做好新时代的对外传播。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用新技术来助力新传播。

最后,作为新时代新传学子,作为新闻传播力量的后备军,我们更要从现在做起,在学习和实践中,践行“四力”,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篇十四: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四力观后感

杨继绳对于记者这样一个职业是这样评价的,这是一个卑微的职业,这个职业可以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制造弥天大谎,欺骗亿万受众;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这个职业可以针砭时弊、揭露黑暗、鞭挞邪恶、为民请命,担起社会良心的重责。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说,记者笔下财富万千;记者笔下,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是非曲直;记者笔下,人命关天。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记者本身一词就重如千金,所要站在的高度也是在社会甚至是国家层面,所以要保持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笔下有神的状态以及坚定的执行下去。让记者这一行业不再有传播的壁垒。

一、脚下有泥,深入调查,书写历史

在现有的传播模式当中,不乏有些新闻是杜撰出来的,经过合理想象的方式,不假思索的随意附和,动动手指的口诛笔伐,从先前主流媒体通过有专业认证的医学资料报道新闻,导致公众不顾个人与他人是否有感染风险而出门购买没有疗效的药物,再到之前南方发洪水,身处北方的媒体不顾及身在一线的百姓而发出灾难萌化的报道,使得公众的对抗式解读。所以,要明确真正的事实真相,去切实感受事件的发生,深入实地,深入调查,脚下沾满泥水,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

二、心中有光,正确判断,不忘初心

在学院里期翼于社会公平,为民请命的重担,记者这一职业也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曾经新闻圣徒沈颢、矿难发生时记者的有偿不闻等等为五斗米折腰的现象。在现如今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阶段、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出现有偿新闻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党的领导下,在大浪中得到真金,做出正确的政治判断是实数必要的,做到心中有光,不忘初心。

三、笔下有神,功底扎实,温深兼顾

笔力体现在文字功夫的锤炼上、拍摄技巧的磨练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上。文字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更代表着信念的传递,尤其是在新技术的应用当中,对于文字会有更大的挑战,公众也会因碎片化阅读的习惯而忽视文字具体和本身的含义,而去关注动态的图片报道。但这也是新闻深度的缺失,这也正是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考验,要把温度与深度同时兼顾,打破快速阅读的习惯,深入思考。

在践行四力的同时,也要明确脚力筑其基、眼力塑其骨、脑力铸其魂、笔力丰其神的观念,也要有在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的外部环境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不忘本心,继续创造新闻这个特殊行业的历史,用共鸣、共情、共振的手段链接人心。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